锦衣卫飞鱼服色彩因剧情设计,史上飞鱼服无分类分级
(明代《出警入跸图》中的锦衣卫、飞鱼服)
7月19日《绣春刀2》闪亮上映,观众寄予很大希望,因为《绣春刀》第一部上映后的,社会反映不错,也斩获了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造型设计奖项。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绣春刀2》是《绣春刀》的前传。
(影视剧图1,《绣春刀》锦衣卫沈炼飞鱼服)
影片反映的是明末天启、崇祯时期,阉党盛行的历史。大太监魏忠贤气焰嚣张,炙手可热,没想到崇祯帝继位后,九千岁魏忠贤忽然失宠,最后被皇帝下诏赐死。围绕这一时间段的历史,影片进行演绎,以武侠形式表现故事的波澜起伏,情节的曲折。为了突出时代特点与人物的职业特性,影片在明代锦衣卫典型着装与配器的飞鱼服和绣春刀上下了些功夫。
历史上绣春刀与飞鱼服是明代特务组织锦衣卫的标配。影片渲染飞鱼服,突出绣春刀,都是为了营造锦衣卫组织的神秘性,及其紧张气氛。可以说,编导、设计对于人物服务与道具颇为用心,竭力还原历史,然而百密一疏,还是被服饰史行家发现了破绽。
(影视剧图2,锦衣卫卢剑星银白色飞鱼服)
按照《明史·职官志五》记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耤、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注明了锦衣卫的着装与配件——飞鱼服、绣春刀。
《绣春刀》影片突出了飞鱼服与绣春刀,按照服装设计师梁婷婷的说法,他们在锦衣卫的职业制服飞鱼服上下了大功夫,按照历史记述设计,考虑了人物级别千户、百户、总旗,在飞鱼服的服色上有所区别。总旗是黑色飞鱼服,百户是银白色飞鱼服。从设计师的角度,以服色来区别官员品秩高低是一种惯例,古代服饰从隋唐开始实行品色制度,即以不同的颜色标识官职高低。但是,设计师在飞鱼服上服色运用上则不符合史实。
飞鱼服在明代分为两种情况穿戴。第一种情况属于赐服,归为蟒衣纹一类。所谓赐服是指皇帝赏赐的服饰,与蟒衣、斗牛服同属显贵之服,非特赐不能穿。飞鱼是一种头如龙,鱼耳一角的动物,因为能飞,故名飞鱼。
飞鱼服是仅次于蟒衣的一种显贵服饰,一般不可得。正德年间,明武宗喜欢乱赐服,平时不易得的蟒衣、斗牛、飞鱼服大量赏赐臣子,武官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间,这种服饰颁及六部出镇视师大帅等。
第二种情况:飞鱼服成为锦衣卫专用制服。
史籍上记载:锦衣卫堂上官服大红蟒衣,飞鱼服,戴乌纱帽,束鸾带。意思锦衣卫的飞鱼服是大红色,在明代《出警入跸图》绘画中,已经描绘的很清楚,没有黑色的飞鱼服。《绣春刀》中的飞鱼服服色以黑色为主,设计师的考虑大概黑色能够突出锦衣卫的神秘性、死亡性,给人冷酷、冰冷、嗜杀的感觉。在明代政治制度中,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带给人们的是阴森恐怖气氛。卢剑星升任锦衣卫百户之后,飞鱼服换成了银白色,与黑色形成强烈对比,视觉效果明显。然后,历史上的锦衣卫飞鱼服不是黑色,也没有银白色,而是红色。这个大概让影片编导、设计大失所望。
设计师误以为锦衣卫以服色区别官职差别,偏偏就不在服饰上。换言之,锦衣卫不论千户、百户,还是总旗,飞鱼服都是一样的,着红色飞鱼服。官职差别在配饰牙牌上。隋唐时期官员在官服之外,佩戴鱼袋,金袋、银袋。但是明代取消了鱼袋,换用牙牌。
《明会典》记载:永乐六年(1408)定:凡扈从官员有牙牌者,须随身悬挂,以凭关防出入。又在京朝官,俱配牙牌。所谓牙牌以象牙为料,刻官职于上,并以字号分为五等。这种牙牌不得向人借用,亦不得借与他人,否则要获罪。牙牌悬挂于腰间,下有牌穗,用象牙或牛骨为管,青绿线结。圆径二寸,下垂红、青线穗,长八寸许。大太监魏忠贤则加饰以明珠。
隋唐时期鱼袋是官员等级的标识,到了明代,牙牌一方面是官员职务、所属的标识,另一方面也是通行证明,相当于工作证、通行证。
《绣春刀》中飞鱼服与历史上的飞鱼服也有很多不同。除了前面说的服色,还有其他的不符合之处。飞鱼服胸前绣有大飞鱼纹,两肩部绣有飞鱼纹;下裳中间绣飞鱼纹,两侧绣小飞鱼纹。下裳类似褶子裙,前后有七褶。《绣春刀》中的飞鱼服加入了类似戎装的软甲(皮革)保护,局部软甲,装饰性防护。
有关《绣春刀》戏服的错误,还远不只这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绣春刀》的服装设计,考虑到了明代锦衣卫、飞鱼服的元素,在设计制作中,更多地则从视觉效果考虑,出现错误那是肯定的。明天我们接着聊《绣春刀》的戏服错误。(文/黄强 服饰史学家、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