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洛神赋》故事感人辞藻华美,顾恺之精心构思的画历代临摹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真迹是大约十五年前,十五年间陆续又看到了大约十次,有几次还在布展时亲自上手,查论文、写词条、电脑上看高清大图的次数更多,自诩对此图了解的已经挺多了。但看了《国家宝藏》第五期《洛神赋图》的前世和今生故事,我惊诧了,这还是我熟悉的那幅画么?又听了两天的《仙才叹》,一遍遍在脑海中重温着剧情,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我对这幅画,或许从未动过情。
曹植的《洛神赋》只有176行,属于小赋,但故事之感人,辞藻之华美,描述之生动,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赋文中名句不胜枚举,也都成为后世描写女性之美的不二之选,如最脍炙人口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轻快的飞舞像鸿雁惊起,体态轻盈,柔顺的仪表像蛟龙游动,行止婀娜。凭借着联想,洛神的形象优美而神秘。正因如此,这篇动情的《洛神赋》又激荡起艺术史上一串串的涟漪。正如赋中所言的“骨像应图”,东晋时期有“三绝”之称的画圣顾恺之首先将《洛神赋》引入了丹青世界,他必是动情于故事的凄美,才在那么多名篇中独独钟情这首。
顾恺之按文字精心构思图像,可能怕后人无法根据图像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又依情节完整而错落的抄写上赋文,图像和文字产生了活泼互动的效果,使赋文与画面交融如一,完美的融合使观者产生深深的带入感,子建与洛神的形象和神态得以千古流传。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局部,人物和山水树木的大小比例还不协调。而《洛神赋图》中作为人物活动背景和情节穿插的山水,从绘画史的角度讲也有着特殊的意义。画中人和山的大小比例并不协调,人要比山高大一些;河流水面的比例也如此,难以容纳漂浮的舟船;有些树干像伸直的手臂,而树枝则像伸开的手指。
这些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的有关魏晋时期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伸臂布指”的记载相印证,可见画中保留了魏晋时期山水画萌芽的图样。到了五代之后,山水才正式摆脱人物画背景的配角身份,独立成科,主次的转换间,中国画的意境更加深邃的表现了出来。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的局部,可见人物和山水树木的比例开始自然起来了。
依托于纸绢的书画极为脆弱,历次改朝换代的兵荒马乱,往往殃及书画,上古绘画大抵仅赖摹本传世,不幸之中也算万幸吧!或许是感动于曹植的赋文与顾恺之的妙笔,宋代的一位佚名画家临摹了《洛神赋图》,他体味着赋文和情节的关系,揣摩着人物神情和姿态,极力收敛个人的绘画风格,只为将画圣真迹作一个忠实的副本。真迹不传,近千年后,这幅唯一赋文与图像俱存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最终辗转安家辽博。
同时期或之后,又有数件《洛神赋图》的摹本产生,不少也留存至今,可见古人对该图的喜爱和珍视。对比这些不同的版本,虽大致类似,但局部已有了变化,或形象细节千差万别,或绘画技法明显掺入后代因素,或省略节取赋文。正因如此,1961年文化部组织张珩、韩慎先、谢稚柳三位专家来辽博鉴定书画时一致感叹道“(《洛神赋图》)国内三卷,此卷第一!”
大约同时期的宋高宗赵构,也用章草书体写了一卷《洛神赋》,极尽婉转古拙,为历代书写《洛神赋》之冠,巧合的是这一画一书现今都收藏在辽博。若古物有灵,寂静的文物库房中,二者是否会一同感叹子建和洛神的殊途离合。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谁也未曾料到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伴随着精彩的演绎出现于世人的面前,这次他感动了所有人。身着白衫的陈晓将画圣的痴与才,准确的捏拿,不失毫厘,“渐入佳境”的典故也让观众豁然大悟。朱峰的一句“初见时,她对着我笑,有两个甜甜的酒窝”最能勾起初恋的记忆,眼中含着的泪水格外令人动容。“八苦”的念白和最后陈晓的一个侧脸,都碰触到了我的泪点。
一曲《仙才叹》蓦然响起,令人泪目,也收割膝盖无数。歌词四段,第一段是曹植的诉说,第二段是洛神的话语,相见到相爱,虽殊途而难断,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二人重逢后的感叹,鬓白无言,此生已残。如果说这首歌是这段剧的高潮,那么歌词就是这首歌的灵魂。押韵工稳,以三、四字句为主,叙事合理,典故恰当,辞藻华丽而非堆砌。听词作者王梓嫣说也是被曹植的文和顾恺之的画所感动,激发灵感,数易其稿而成。随之而来的今生故事也很惊艳,九零后的插画家叶露盈受《洛神赋》文辞和故事的感染,以《洛神赋图》为创作源泉,绘就了一套色彩绚丽的插画。她笔下的洛神云髻飘逸,曹植鱼目传神,山川草木,波涛海兽,极具想象力,既熟悉又陌生。原来洛神的故事,还可以这样演绎,这突破了所有人的想象。
其实《国家宝藏》自开播以来最让人感动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制作,《洛神赋图》这段更是如此。每个参与人员都动了感情,台前幕后都是如此,我觉得这才是为什么《洛神赋图》这部分是现今为之最好的一幕的缘故,因为曹植的文和顾恺之的画给他们更多的动情的空间。
从魏晋至两宋,时隔七百余年,高宗赵构和佚名画家不约而同地倾心于《洛神赋》,用书法和绘画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从两宋到今天,时隔又近一千年,《仙才叹》和叶露盈的插画又对《洛神赋》有了新的演绎。每一次接力,都为中国艺术向前发展注入了新的精神,也将引领中国艺术发展的潮流。
我们的文化上下五千年,我们发展民族文化的时候,却在用拿来主义,这着实让人心痛!文化的多元是大趋势,但传统文化的危机已愈发令人怵目惊心,这不单是传统文化的遗忘,更是泛滥的国宝帮和国学派,打着传统国粹的幌子干着别的勾当。看到《国家宝藏》,看到《洛神赋图》的前世今生故事的成功,我认为这是一个启发。成功的原因是动了感情,真的动了感情,功名利禄都不会干扰,才能没有那么多奢求,才能真正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当作品成功的时候,也才能突然觉得很意外。(cctv国家宝藏 文/董宝厚 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