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病出血死亡率高危害大,专家:头晕头痛脑中风症状尽快就医
“烟雾病”有着文学性的名字,乍一听让人想起乡间早晨的袅袅炊烟升起,如梦如幻,却也有着可怕的致死致残性,危害很严重。烟雾病所形成的代偿血管纤细脆落,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脑出血。一些人在患病后,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备受打击。
2018年4月8日企鹅号《湖南医聊》(文/石燕珍 石荣)发布消息称,2016年44岁的杨女士因烟雾病,脑部大血管出现慢性进行性狭窄和阻塞,继发出现侧支异常的小血管网,在当地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脑血管搭桥手术治疗康复。近一年来,杨女士发现全身没劲,偶感头晕。2017年11月19日凤凰网安徽综合报道,2011年一种极为罕见的脑血管疾病——烟雾病,让长丰县吴山镇官府社区新圩村民组村民李俊从此卧床不起。
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一科主任韩宏彦提醒: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都是烟雾病的临床症状,虽然缺血型烟雾病发病率要比出血型患者高,但脑出血却是烟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烟雾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如果发现症状,应尽快就医治疗。
我国关于烟雾病的临床研究
烟雾病在亚洲国家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国家。烟雾病在日本的研究较其它国家多,日本政府对烟雾病的重视程度较高,专门成立了全国性烟雾病研究和治疗专家团队,约22.1%的烟雾病人可以得到规范的外科手术治疗。过去,我国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烟雾病,甚至连一些医务工作者知道的也很少。因此该病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的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一些一线医疗工作者在临床上进行了研究。
2018年2月27日《健康报》(记者匡远深)报道,我国医学家一项有关烟雾病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卒中杂志》上。报道称,临床研究发现,患者首次出血时的平均年龄为(32岁±8岁),女性高于男性;首次出血类型以脑实质出血和脑室出血为最常见。国内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再出血风险相对处于高位,再出血是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且随着时间延长,患者再出血风险逐渐增加。
该研究发现,再出血距首次出血的时间间隔分布有两个年段高峰,分别为首次出血后的第5年和第10年。前5年的再出血率为2.6%,10年后的再出血率为7.9%。患者出血也有两个年龄高峰,即首次出血高峰在30岁~40岁,再出血年龄高峰在40岁~50岁。性别、高血压、首次出血部位、是否有烟雾病家史以及是否合并脑动脉瘤等,与再出血无明显相关,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患者再出血风险明显偏高。
什么是烟雾病?哪些征兆可提醒患者早期发现?
据神经外一科主任韩宏彦博士介绍,烟雾病1961年发现于日本,由于大脑主要分支血管狭窄闭塞,导致颅底血管网异常增生,血管造影时呈现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异常细小血管形似烟雾,因此被命名为“烟雾病”。烟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慢性进行性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临床表现主要有脑缺血、脑出血及癫痫等。但直到目前为止,烟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并不清楚。
“现在发现跟基因有一定的关系,也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据文献报道,大概7%-21%,有遗传的可能。但是也有部分人并没有遗传,没有家族史,所以说病因不是很明确。”韩主任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另外,一些可疑的病因,比如脑外伤、颅内感染,以及一些免疫性疾病比如甲亢、红斑狼疮等,可能导致血管呈烟雾病样改变,称为“烟雾综合征”。究其原因,这些免疫性的疾病可能不光会引起脑血管的病变,也有可能引起全身血管病变,人体的所有动脉,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等一些大的动脉,都有可能产生病变。
由于烟雾病人供应大脑的颈内动脉血管逐渐狭窄、逐渐闭塞的缓慢演进,早期的血管病变还不是很严重,但是可能有一些缺血的表现,比如头疼、头晕、记忆力下降、癫痫发作等,或者有的病人有精神症状。在出现这些症状以后,如果没能及时治疗,这些症状就有可能逐渐加重,以后可能会出现梗塞或者出血。如果在梗塞或者出血之前及时手术治疗,基本上不会遗留下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如果病人在发生脑梗塞或者脑出血之后再做手术,神经功能要完全恢复正常就很难了。
烟雾病早期治疗效果好,晚期风险大
日本的研究发现,烟雾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变通常是逐渐加重,逐渐狭窄,以致闭塞。如果不早期治疗,等到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等主要血管严重狭窄,或者闭塞之后再手术,那么,病人即使没有发生脑梗塞或者出血,其脑血管搭桥手术难度和风险也会加大,而且这时手术的效果也可能没有早期手术的效果好。因为,随着病变时间的延长,脑血管会变得更细、更薄、也更脆,有的脑部可供搭桥的受体血管直径只有0.5毫米,这给医生手术带来难度和挑战。一是搭桥手术难度大,二是即使能做搭桥手术,也没有多少血能流进去。因此,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血管直径较大,搭桥难度较小,早做手术成功率就高,而且搭完桥以后血流量大,缺血的病人康复的几率就大。
联合血管旁路手术治疗烟雾病
韩宏彦主任自201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烟雾病的治疗和研究,通过新型联合血管旁路手术治疗烟雾病,这是一种血管搭桥+多因素贴敷联合的方法。通过做一些血管旁路手术,改善脑的供血,改善脑部症状,尽量做到病人远期不发生梗塞或者出血。
据日本研究,药物不能治疗烟雾病,想通过服用药物来阻止血管病变和继续发展,几乎不可能。抗凝药物虽然有活血的功效,但是它并不能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率。早期症状,如头晕、头疼等,吃点药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而血管旁路手术则是目前治疗烟雾病最有效的方法。
韩宏彦主任手术中 图/神经外一科
所谓血管旁路手术,就是人工重建血管旁路,重建血管。治疗烟雾病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间接旁路手术,也就是常说的贴敷手术;二是直接旁路手术,就是搭桥手术;三是联合血管旁路(贴敷+搭桥)手术。过去有单纯颅骨钻孔的,在头皮上切几个小口,颅骨钻几个孔,相当于一个贴敷手术。还有贴颞浅动脉,贴骨膜等很多种方式。联合就是直接和间接组合,血管搭桥以后再贴敷,效果会更好。
患者袁某某,女,39岁,入院诊断为“烟雾病”。就诊时因记忆力严重下降,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分别于2013年4月和2013年10月行2次新型联合血管搭桥术,患者生活基本恢复正常,脸上露出往日的微笑。
技术上精益求精,“韩一刀”手术精细如绣花
烟雾病脑血管搭桥的难度大,需要手术全程精力高度集中,方能确保万无一失。由于脑部的受体血管往往又细又薄又脆,有的血管直径仅有0.5毫米,血管壁薄如蝉翼。在血流压力很高的情况下,能把它缝合就很不容易了,还得保证通畅、不漏血。打结时手稍微一晃,可能血管就撕破了,缝合线比头发丝要细好几倍,在高倍显微镜下美学缝合,不留疤痕。
韩宏彦(左二)医生团队与患者(左三前)
韩主任一年要做约200多例烟雾病手术,有时休息日还要去外地治疗或学习。由于日常工作强度大,每天做完手术,就累得不想动了。而每次见到病人,他都面带亲切的微笑,给病人心里带来慰籍和希望。一位烟雾病患者术后在《感谢信》中说:“韩教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手术精细、和蔼可亲,‘韩一刀’的称号名不虚传”。(东方红星 文/李烈;资料来源:健康报、新华社、凤凰网,百度文库,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
专家介绍
韩宏彦 主任医师,教授,清华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著名脑血管(烟雾病)专家。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一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烟雾病研究室主任,参与或独立完成颅脑手术约3000余例。
早年留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医院学习烟雾病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神经外科临床20余年专攻联合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烟雾病,近年来采用新型联合血管旁路手术(血管搭桥+多因素贴敷,STA-MCA+EDMAPS)治疗烟雾病人300多例。
擅长:联合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烟雾病;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微创手术切除颅内肿瘤、椎管内肿瘤、脑血管畸形;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偏头疼;以及神经系统脑血管并发疾病。
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 咨询电话:1531144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