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脸一碰就剧痛为啥吃药针灸不见好?专家:可能是三叉神经痛
人的面部几乎一年四季裸露在外面,由于面部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外界气温变化敏感且自身调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强。一般情况下,人的面部很少出现疼痛,感冒发烧头痛的多,劳累引起的腰痛、腿痛的多。当面部受到过热或过冷的强刺激,也会出现疼痛,如冬天“冷风吹在脸上如刀割”,夏天“强烈阳光晒得脸火辣辣的疼”,可这种疼痛只要加以护理很快就会好。
近来,有一位河北唐山的大妈,女,66岁,据说从大前年(3年前)开始,不明原因开始眼跳,后来一侧脸也跳,吃药好了一阵子,后来又开始跳。中医针灸,症状减轻,但隔一段时间又开始跳。从去年(1年前)面部开始疼痛,去当地一家医院看病,检查也没查出毛病来,开了些止痛的药,吃了药好一阵子,又开始痛。有时一碰就痛,一发作半边脸剧烈疼痛,有时突然发病,过一会又突然停了。一次大发作剧烈疼痛后,过了2个月疼痛又不再那么强烈,可还是偶尔发作,不过间歇时间较长。最近这两周周又发作而且疼痛更加强烈!如今吃了卡马西平却没什么效果,服用了一些中药秘方也不见效。通过咨询电话问:“我得了什么病?有什么好办法治吗?”请求医生帮忙解决。
王林主任根据患者讲述的病情,认为患者可能患了面肌痉挛并发三叉神经痛。由于患者没有提供有效的检查报告和影像片等资料,无法进一步诊断。因此他建议患者尽快来医院面诊并做相应的专业检查。一旦确诊,手术治疗效果会更好些。
什么是面肌痉挛?怎么引起的?
据王林主任介绍,面肌痉挛习惯上称为“面抽”,表现为面部肌肉发作性、反复性的不随意抽动。据统计,这种病的患病率占到6/40万~180/10万,大街上稍加注意就可能发现患病者。多在成年后起病,30~40岁间发病者最多,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患者最小的发病年龄是14岁,从性别比例上男女没有明显差别。
患者面肌抽搐绝大多数在一侧,常先发生于眼睑,类似眼皮跳,以后范围逐步扩大,多在数月后依次波及到面部其他肌肉、口角、直至颈阔肌。面部的自主运动、咀嚼、瞬目或随意的表情动作可诱发面肌抽搐发作,并可因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阅读时间过长等因素而加重,但休息或情绪稳定时症状减轻。发作严重者可终日抽搐不停,甚至睡眠中也可抽搐。有些患者可因眼睑强制性收缩导致睑裂变小,个别患者甚至面部肌肉也呈强直性收缩而使口角持续歪斜向发病一侧。还有个别面肌抽搐患者可伴发三叉神经痛,约占面肌抽搐患者的0.8%。此外,有些患者还可伴有患侧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双侧面肌痉挛同时发病者极少见。
临床数据显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约占99.1%,其病因普遍认为,面神经根在出桥脑段(面神经刚从脑干发出的一段)受到病变或位置异常的血管压迫,引起面神经损伤,出现脱髓鞘变化,造成神经纤维之间电流“短路”,引发面部肌肉抽动。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一旦解除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面肌痉挛可立即或逐渐停止。目前,面神经根受到血管压迫导致面肌痉挛的病因学说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由于面肌痉挛的发病病因在颅内,只有从病根上医治才能治愈。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特点及类型
三叉神经痛又称 Fotrergin 病、痛性抽搐,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闪电式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该病从青年到老年人均可发生,发生率为182/10 万。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发,约占70%~80%。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大多数为单侧发病,右侧多见,少数为双侧发病,可以先后或同时两侧发病,双侧发病约占5%。疼痛发作以面中下部最常见,单纯面中上部痛者较少见。
疼痛发作常无先兆,突然像闪电样发作,犹如刀割、烧灼、针刺或电击,历时1-2分钟后突然停止。再次发作前完全无痛,一如常人。半数以上患者可有疼痛触发点,称为“触发点”或“扳机点 ”,常位于上唇、鼻翼、口角、门犬齿、上腭、颊粘膜等处,轻微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面部轻微刺激,如谈话、进食、洗脸、刷牙或风吹等也可引起发作,因此病人的行动极为小心,甚至畏惧进食、洗脸、漱口等,以至于面容污秽,身体营养不良。发作期过后,自然间歇期可达数月至数年。随着病程加长,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逐渐加重,自然间歇期逐渐缩短甚至终日发作。
临床上通常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指除了面部疼痛外,无其它异常表现,各种检查也发现不了具体的病灶。据近些年来临床观察,发现近90%的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其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根入桥脑段存在异常血管的压迫,而移开这些血管的压迫后,疼痛立即或逐渐得到缓解或解除。
某些破坏三叉神经根的器质性疾病也可引发“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这些病因如位于桥小脑角和中颅窝的某些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等;岩骨嵴突出、圆孔或卵圆孔的狭窄等骨质发育异常;此外,三叉神经炎症、多发性硬化、脑干或丘脑内某些器质性病变也可导致发病。
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怎样治疗?
原发面肌痉挛的治疗,目前并没有特效的药物。过去曾采用一些破坏性的方法来治疗,如药物封闭、经皮穿刺面神经射频热凝术、面神经梳理,或面神经分支/主干大部切断术、颅内面神经根挤压术、面神经管内神经部分损伤术等等。注射肉毒素治疗是通过造成面肌部分或完全瘫痪后使面肌痉挛停止,但疗效仅持续3~6个月,且反复注射可能造成永久性面瘫,仅限少数单纯眼睑痉挛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患者选用。
1967年,美国 Jennatta 教授首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1983年,著名面肌痉挛与三叉神经痛专家左焕琮教授带领陈国强教授和袁越教授的在国内开展并推广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与舌咽神经痛,至今已有数万例患者得到有效医治。
在临床上,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对近几年手术治疗的 2600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统计,发现约80%的患者有明确的血管压迫,需行微血管减压治疗;少数的患者为肿瘤所致,手术切除肿瘤即可治愈;约15%的患者在术中不能明确病因,可能为神经脱髓鞘改变所致,为保证疗效,应进行选择性感觉神经部分切断术,在去除疼痛的同时尽量保留神经的正常功能。也可选择微球囊压迫术,年龄较大或不适合接受手术治疗者可选择使用。
王林主任特别强调:由于三叉神经痛病因较为复杂,尤其是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治疗前明确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的确切病因极为重要。如果二者均为血管压迫神经所致,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可同时治疗两病。如果由不同的病因引起,要分别对症治疗。因此,在确诊和确定治疗方案前,患者进行CT、核磁共振检查及其它排除其它病因的检查尤其必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进行药物、射频或封闭治疗等可能延误病情。应在明确病因后再考虑手术或其它适合患者的对症疗法。
(东方红星 文/李烈 资料来源:人民网,百度文库,好大夫-王林网,配图/网络,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
专家介绍
王林,男,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
擅长: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梅杰综合征、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症,顽固性疼痛(中枢神经痛、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等),难治性精神障碍、强迫症、抑郁症、孤独症等。以及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周围性面瘫等的微创手术治疗。
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 咨询电话:1531144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