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山区脱贫步伐
- 服务类别:金凤来仪
- 服务城市: 全国
——大同镇金沟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蕲春县政协主席 陈友来
按照县委“千人下乡”工作部署,4月19日,我和熊和生、谢先春一行3人,带上简单的行装,乘坐公共汽车,历经三个小时的颠簸,来到蕲北边远山区大同镇金沟村,先后3天吃住在农家,走访在田间农户,足迹踏遍了全村,全面深入地了解该村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怨、所急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与镇村的同志在一起,进一步理清了金沟村的发展规划,点燃了“金沟”希望之梦。这几天,受金沟村发展现状的触动,静下心来,对这些年来我县山区村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梳理,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金沟村民”的期盼
金沟村位于蕲北山区,与英山接壤,两边高山林立,平均海拔800余米,中间石多沟深,长达11公里,农舍零散地建在一沟两旁,距大同镇近30公里。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126户,户籍人口463人,山林面积⒈62万亩,耕地面积253亩,且大多是斗笠丘。
踏入这个崎岖又闭塞的村庄,跃入眼帘的是山体上铺着茂密的森林,山涧流出涓涓泉水,沿山而建的村庄,而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贫穷与落后。
村级经济基本没有来源,十年前村里收入主要是靠卖山上的树和烧栗炭,由于林业政策的改变,靠卖树和烧栗炭已经行不通,村里现在没有任何产业,完全靠村书记到县直单位“化缘”,用这些钱兑现4位村干工资和其他支出。由于修路欠债、村办公设施建设和历史原因,村里还欠40多万元债。
被大山包围着的村民们,生存条件恶劣,艰辛的生活一直在延续。
——交通行路难。村民告诉我们:长期以来,金沟村交通不便,山高沟深,道路崎岖险峻,村民出行只能靠一双脚,货物的运输只能靠肩挑背扛,闭塞的地理区位锁住了他们致富的梦想,让他们远离繁华,几乎与世隔绝。十年前,村上为了改变全村肩挑背驮的落后面貌,村支书田望生每年从牙缝里挤出有限的资金,带领全村在家的劳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锲而不舍,开山辟石,通过十年接力,硬是开辟了一条长约11公里、宽3米的通村沙石路至英山交界,去年硬化了5公里,还有6公里没有硬化,一遇下雨路基冲毁严重,山上住着3组、4组的村民无法通行,十分揪心。田望生为修路,背更驼了,因此也得了一个绰号“田驼子”,但我们从镇里的干部和村民的叫声中却听不出丝毫的戏弄,更多的是敬重。
——村民脱贫难。金沟村人均不足半亩地,而且只种一季,亩产不足800斤粮食,老辈人只有靠砍柴、割草背到山下换钱为生计,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只有1600元。为了活命,年轻人从十四五岁就出外打工,外出打工的人竟然超过200人,几乎占全村人口的一半,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者,“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卖点杂柴换小钱”,是山村生活的真实写照。野兽众多,尤其是时常出没的野猪,一夜之间便能毁掉村民们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金沟村手机没有讯号,有线电视不通,电压很低,路难行,很难与外界联络。交通信息闭塞,导致现有的资源难开发,发展的理念难引进,致富的路子难实施。因为贫穷,生活在山村的男青年,普遍难以娶亲成家,勉强成家的,日子也过得非常艰难,女青年迈出村门就不愿回来。
——子女读书难。村里有一个从学前班到二年级的不完全小学,我们看到只有3名学生,一个代课老师在上课,那破损的书桌,空荡荡的教室,令人心酸;其余的孩子每天则要步行到10多公里外的石坪村上学,下雨天家长更着急,孩子活受罪。由于交通不便,少数学生不得不辍学在家,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
——病人就医难。村民最怕的是得病,村里没有医疗点,连简简单单的伤风感冒都要走15公里的山路,到大桴村医疗点看医生。因为交通太落后,有的村民得急病,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抢救,家人只能可怜巴巴地看着亲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去。
——条件改善难。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的村民没法再居住下去。于是部分村民选择了搬迁,离开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山村。据村里田保国告诉我们,近年来,村里搬迁到村外居住的人越来越多,靠山里头的3组,原有80多人,现在仅剩下6人;4组原有160余人,现在只有30多人。这些抱着希望而搬迁到村外的村民,没有山靠、没有地种,也没有一技之长,大多靠做小生意、打工维持生计,生存环境虽然改善了,但家庭条件难以改观,生活依然十分艰辛。还有一些农户,虽然没有搬迁,由于缺乏产业支撑,青壮年长年外出打工,留下留守儿童、老弱病残,社会问题严重。而在村内从山上搬迁到山下的村民,故土没有离,田地仍然可以种,与搬迁到村外的村民相比,生活条件反而有一定的改观。
我们调查了解,在金沟村这样居住分散、无法生存,急需搬迁的村民还有30多户人家。
山没有变,依然树木葱茏,巍峨壮美。
水没有变,依然清澈秀丽,婉婉流淌。
田没有变,依然弯弯曲曲,贫瘠寡收。
只是金沟里的期盼却变得那样强烈,他们想有一条好路走、孩子能上学、有病能医治、能看上电视,过上不再贫困和落后的生活。
“金沟之梦”在起航
三天来,我们带着如何促进金沟村脱贫致富的问题,走遍了全村旮旮旯旯,走访了老党员、老村干和农户,召开了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看到村民们致富心切、焦急期盼的神情,我们深深感到,偏远山区农民的脱贫问题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加直接、更加现实、更加紧迫。
在走访和座谈中我们了解到:金沟村不仅山高林密,而且杂木特别多,生长速度快,资源很丰富,村民每年疏林卖掉和烧掉的杂木高达10万立方米。杂木是种植香菇和黑木耳的最好原材料,香菇和黑木耳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前景乐观。金沟村民还有种植黑木耳的经验,全村杂木年蓄积量可满足100万棒黑木耳或香菇的生产。金沟有“九寨沟”之美,两边的山与道教圣地仙人台紧密相连,山脚下就是仙人湖,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条件。金沟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山,发展产业的优势在山。经过与镇村干部反复讨论、多方听取意见,综合梳理,一幅金沟村脱贫致富的蓝图逐渐清晰:
——在特色产业上,近抓黑木耳和香菇种植,远抓发展旅游业。由于季节原因,今年的重点放在发动群众种植黑木耳上,计划种植20万棒。据测算,每棒可产干木耳二两,市场最低价可卖7元,成本可控在2元以内,每棒可盈利5元,仅此一项可以为村民增收100万元。一家两口可生产2万棒,实现纯收入10万元。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并逐渐发展为蕲北山区一个重要特色产业,辐射和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民增收。明年根据市场情况再种植香菇,收益相当。为增加农民种植的信心,村里组织专业合作社全部收购,农民零风险种植。对此,农户热情高、信心足,村民詹国林表示不能错过机会,要求最少种植2万棒。从长远看,金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具备与仙人台、仙人湖形成旅游链的条件。这里高山耸立,林木茂盛,古树参天;这里有蕲春独一无二的桂花,苍奇的松木,成片的枫树;这里沟深峡长,泉水潺潺,鸟语花香,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宝地。通过在保护中开发,打造“农家乐”等旅游亮点,旅游业一定会成为金沟永不枯竭的“聚宝盆”。
——在改善民生上,重点解决民盼民忧的通村公路和拦水堰两件事。一是硬化3、4组6公里的通村公路;二是修建拦水堰,与我们在一起的县住房公积金办主任熊和生同志,在已资助⒈8万元、刚修建了三道拦水堰的基础上,当即表示再修两道拦水堰,彻底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在迁村并点上,以村部为中心,依山就势建两个村民集中居住点。每个居住点按200人左右进行规划,由村统一平整地基、统一安装路灯、统一房屋设计,规划一步到位,分步组织实施。3、4组村民要逐步搬迁下来,改变过于分散居住的现状。同时要通过产业发展、美好规划吸引和留住外迁村民回流。只有这样,村民们期盼解决的就医难、通讯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通过几年的努力,金沟新农村建设一定会成为蕲北的一颗明珠,全县脱贫致富的典型。
——在政策扶持上,积极争取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我们知道,面对负债累累的村级经济,面对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村民,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重视,没有部门的支持,要实施上述规划谈何容易。仅香菇木耳冷藏和烘干机就需要10万元。为了得到部门的支持,我们当即与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联系,协调解决资金等有关问题,均得到了部门的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
县交通局刘安武局长亲自到实地查看,表示要纳入计划,尽快硬化6公里的通村公路;
县发改局拟解决资金4万元;
县扶贫办拟解决资金3万元;
县农发办拟解决资金2万元;
县水利局计划解决3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县规划局答应编制迁村并点规划,调剂部分农房改造指标……
当我们在村民代表座谈会上描绘金沟村发展规划和部门支持情况时,村民们热情高涨,欢欣鼓舞,那种感激之情、渴望致富的神态,一次次地震撼和感动着我们。我们坚信:坚定信心,以干求助,一定能把金沟建成“金”沟。
我听说,在此之前,熊和生和胡学文同志已经带领金沟村干部、村民代表去中国花菇第一镇—浙江松阳县玉岩镇,实地进行了考察和学习。也就在我们回到县城的第二天,村书记田望生就带人赶到该镇,引进技术人员,购买种植香菇木耳必须的冷藏和烘干设备,不少村民已经开始行动……
希望的火种已经点燃,脱贫致富的航船正在启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按照这个规划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金沟的明天一定“金灿灿”!
“金沟现象”的思考
我县570多个自然村,按照地形地貌可以划分为三类:平畈村、丘陵村、山区村,各占三分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我县三类村发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部分类似金沟的山区村,部分村民还处在与周围环境相抗争的自然发展阶段,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生活,而且还有生存问题。改变这类村的贫穷与落后,仅靠一双双泥泞的双手,太单薄、也太孱弱。因此,对他们的扶贫任务艰巨,道路漫长,又责无旁贷。通过对我县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反思,在山区村的帮扶路径上,只有坚持做到“五个一”,真正抓住脱贫致富的“牛鼻子”,才能走出一条山区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一是选好一名村支部书记。实践无数次证明,村支部书记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 “引路人”、“领头雁”,书记配强了、选对了,农民脱贫致富就有盼头,新农村建设就有希望,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要结合这次村级换届,大力实施“能人治村”战略,通过从现任村干部中“拔”,从本地种养专业大户、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现任大学生村官中“选”,从外出创业的“能人”中“引”,从返乡农民中“找”,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拓宽事业广聚贤才,选出一批“能人”、“强人”当村支部书记。
二是选准一个特色发展产业。山区村一般没有主导产业,传统的农作物只能填饱肚子,很难形成产业拉动力,原有的农作物种植生产经营水平低,对农民的增收带动力不强。面对情况不一、基础条件较差的山区村,必须走产业发展之路,重点是要立足区域和本村自然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产业,既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一个区域一个产业,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村、效益农业示范村、乡村旅游特色村。采取政府引导,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运作,培养引进经纪人,必须在规范中起步,在坚持中不断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绝对不能头尖尾焉,有始无终。必须坚持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之路,不能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是编好一个迁村并点规划。山区村最大的实际就是村民居住分散,不适宜生存,大部分村民具有强烈的迁移愿望,克服盲目自发搬迁,实行有规划、有计划迁村并点十分必要,也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使村民居住相对集中,便于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合理布局村民就医、购物、小孩上学点。根据山区村的实际,每村建2-4个村民集中居住点,人数以200-400为宜。要作好规划,按照几个统一的要求逐步组织实施。要强化规划的约束性,强化土地、规划部门以及属地行政领导责任。通过居住规划和产业发展吸引山民搬迁并点,吸引外出村民回归创业。
四是实施一套扶贫组合政策。山区由于太穷,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脆弱,农民没有原始积累,根本拿不出改变生存环境的大额资金,必须要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倾力帮扶。资金的集中投放,可以从多方面扶持一个村子,彻彻底底把一个村子打造好,扶上马,并送一程,让其走上致富的坦途。积极推进扶贫政策的整合,经我们调查,涉及农村扶贫政策主要的有15项,包括整村推进、搬迁移民、农村改水、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整理、退耕还林、村村通工程、农房改造补贴、水利设施建设等等,涉及10多个部门。对山区村的帮扶,要制定出台“1+15”扶贫政策,集中建立若干个扶持专项资金,分村梳理确定若干个综合建设项目,涵盖山区村社会公共服务、基层队伍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效整合全县多个职能部门的支农惠农和扶贫政策,构建系统的扶贫工作政策组合体系,形成强大的政策集成优势。
五是落实一个对口帮扶单位。山区村位置偏僻,山多田少,信息闭塞,脱贫致富面临困难很大,落实一个帮扶单位十分必要。前些年,在对口单位的帮扶下,驻点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全县而言,最困难的村仍然在山区、最贫穷的群体还在山村。鉴于山区村的现状,在对口帮扶上要完善思路,实行“两个转移一个全覆盖”,即强势单位帮扶转移到山区村、掌握涉农政策的单位帮扶转移到山区村、帮扶单位的安排要覆盖所有山区村;建立“一个目标、两个考核机制”,即山区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帮扶资金考评机制、部门帮扶考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施助,共同发力,山区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定会迈得更大、变化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