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边远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服务类别:金凤来仪
- 服务城市: 全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和人事、农业部门必须审时度势,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加速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最近,笔者就边远山区某县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与思考,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才工作者参考。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弱小制约着边远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通过调查发现,边远山区农村实用人才现状主要表现为“三不”:
1、人才总量不足。该县人口总量为69万,党政人才、专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为1.6万,人才拥有比例仅为2.3%,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党政机关拥有党政人才的比例、事业单位拥有专技人员的比例、非公有制企业拥有经营管理和专技人才的比例分别为96%、64%、11%,而农村拥有实用人才的比例仅为0.6%,远远低于其他产业和行业。农村实用人才拥有量即使按全县各业平均拥有人才比例2.3%的一半计算,也至少要达到7000多人,而现在仅有3000多人,全县农村实用人才缺口达五成以上。
2、人才结构不优。柑桔、茶叶、养殖等产业为该县农业主导产业,目前拥有人才的比例分别为10%、7%、12%左右,据有关人员分析,这些产业的人才拥有量至少应达到25%、15%、30%,但目前人才需求供给率尚未达50%,而最短缺的是经营管理型人才(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农村经济大户、科技示范户的领头人和为农村科技成果转让、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的经纪人等)。据分析,该县农村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经济大户至少应达到3000户以上,而实际不到300户;从事农产品流通且营销额在5万元以上的从业人员至少要达到2500人的规模,而实际只有300人左右;领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人员更是寥寥无几。
3、人才素质不高。目前,该县农村实用人才大多属于田园耕作型的人才,能够走出家庭,靠技术发明、靠领办企业致富一方的人才很少。据统计,农村实用人才中,未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达70%以上,经验型人才占75%左右,知识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技术、又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
二、开发机制不活导致边远山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薄弱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弱小,除了因经济基础薄弱带来的“先天不足”以外,主要原因还是认识不够到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工作力度不够深入。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农村缺少人才,农村急需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在这一点上,人们都已形成共识,但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上,人们的态度比较消极,主要表现为“三论”:一是“无从开发论”。认为农村人口分散、素质不一,人力资源开发无从下手。二是“无力开发论”。认为边远山区财力有限,用钱的地方太多,难以挤出资金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三是“无须开发论”。认为从农村的现状来看,没有必要把人力、财力花在“难度大,见效慢”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上。
2、开发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组织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完善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整体处于松散状态。二是政策法规不配套。没有健全有关农村实用人才引进、培训、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整体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工作责任不明确。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整体处于疲软状态。
3、开发工作不够深入。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没有真正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虽然层层召开了会议,下发了文件,做了一些宣传,但没有形成浓厚的开发氛围。当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还仅仅涉及到几个涉农部门,主要形式就是举办一些实用技术培训班,形式单一,参训人员数量也相当有限,缺乏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实施“一村一技”人才工程加速推进边远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加速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实际,创新载体,注重实效,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从人才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看,村级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快的不外乎两大类型:一类是种养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能手汇聚型经济村”,如柑桔、茶叶、烤烟等主产村(场)和生猪、山羊等养殖专业村;一类是各类技能人才比较集中的“能人带动型经济村”,如能工巧匠众多、农村经纪人活跃、村办企业发展快、紧邻集镇和风景旅游区创收门路宽广的村。目前,该县770多个行政村(居委会)中,以柑桔、茶叶、烤烟等产业为主导的专业村(场)和以农副产品流通、旅游服务、各种手艺为主要创收门路的村达100多个,占到15%左右。因此,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要因势利导,大力实施“一村一技”人才工程,即农业主导产业村实用人才开发应以种、养技术人才开发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农业主导产业种、养技术人才唱主角、整体素质较高的能手型“田秀才”群体,变人才优势为经济优势,以此促进村级经济快速发展形成“能手汇聚型经济村”;非农业主导产业村实用人才开发应以某一技能人才开发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某一技能人才唱主角,整体素质较高的能人型“土专家”群体,变人才优势为经济优势,以此促进村级经济快速发展形成“能人带动型经济村”。
实施“一村一技”人才工程,应着力构建“三大中心”、优化“三大功能”、完善“三大体系”。
1、构建“三大中心”。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组建由组织、人事、财政、所有涉农部门负责人参与、县主要领导挂帅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构建起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决策指挥中心。二是明确牵头部门、健全办事机构、完善开发网络,构建起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调度运作中心。三是建立滚动迭加的人才开发基金,用于人才引进、培训和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进行奖励。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开发人才资源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单位个人投入为辅的多元化开发资金投入机制,构建起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后勤保障中心。另外,为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还可以采取组建行业协会的方式,如成立各级农村实用人才协会等,在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帮扶结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优化“三大功能”。一是优化目标引导功能。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宏观布局、专业结构、素质要求进行具体构思,制定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努力实现县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既定目标。二是优化政策引导功能。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体系,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挖掘人才潜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三是优化典型引导功能。建立“一村一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示范体系,县级建立3—5个示范乡(镇),乡镇建立3—5个示范村,每村培养3—5个经济大户,建立领导、专家、行业主管部门联系扶持示范基地(点)制度。在资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对示范基地(点)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榜样效应”和“二传手”作用,带动更多的村早日跨入“能手汇聚型经济村”和“能人带动型经济村”行列,带动更多的农户早日跨入经济大户、经营大户的行列,达到“培养一人,富裕一户;带动一批,富裕一方”的效果。
3、完善“三大体系”。一是完善职责体系。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牵头部门及办事机构,以及各乡镇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负责哪些工作任务,必须达到怎样的效果,都要以责任制的形式予以明确,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二是完善考核奖惩体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纳入全县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考核体系,年终考核时,对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上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的单位,要亮“红牌”;对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成效显著的单位,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同时,对农村实用人才要实行激励,对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了贡献的“田秀才”、“土专家”应给予重奖,形成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尊重“田秀才”、“土专家”劳动成果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现有从事农技推广、生产开发、经商经纪人等乡土人才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青壮年农民进行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适合“三农”需要,具有地方特色,以便打好“地方牌”,唱好“地方戏”。
来源:人民网(作者系湖南省石门县人事局局长、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