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凤凰服务>金凤来仪>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

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

服务类别:金凤来仪
服务城市: 全国
服务说明

7271823219564.jpeg


    【摘要】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进城热潮的兴起,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力求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并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族地区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人力资源“进城”,造成目前很多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队伍构成主要以妇女、老人为主的现象,这显然不能满足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针对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积极开发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


  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形势愈演愈烈,在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的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据统计,201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5.85万人,同比增加11.2万人,增长20.56%;全州务工农民人均劳务收入8470元,同比增加1117元,增长15.2%。①在此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加入了进城大军,从而导致民族地区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及规划问题。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处于处级阶段。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对现有人力资源队伍质量进行提升的根本途径,在民族地区农村目前还没有被广泛重视,所以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迄今基本上只是由极少数有开发和提升意识的农民自发进行的自我开发。没有形成由专业的开发机构根据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民族地区农民的自我开发需求作出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加以实施,最终实现既符合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又符合民族地区农民的自我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开发。


  二是民族地区传统教育观的问题。民族地区的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特别是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基本上处于较低水平。人们所认识的教育在内容、方式上都表现出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特点,与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现代教育有很大不同。以四川彝族的传统教育为例,在建国前,其教育职能由家庭、家支承担,而被统治阶级很少有家支,于是作为当地人员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被统治阶级就被排除在教育之外。同时,教育内容主要涉及伦理道德、家谱、宗教、审美、血统等教育。在目前我国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些知识对于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并不能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培养真正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才,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引入现代教育。


  三是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相对分散和基础薄弱。由于民族地区地广人稀,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草原、戈壁或山区,人们居住较为分散,不利于组织开展规模化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


  建国以来,我国对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出台了很多优惠照顾政策,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程度。但是相对“进城”的人力资源来说,留守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恰恰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甚至是从未接受现代教育的群体,他们接受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也就较低。这也为在民族地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形成了极大的障碍。


  四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由于民族地区交通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恶劣、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地区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基本属于空白状态。首先,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各类培训学校、培训机构的建设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其次,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欠缺。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随之受到影响,真正符合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能够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的人力资源培训师非常缺乏。


  五是生产工具落后,对劳动者体力劳动能力依赖程度较高。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在引进先进生产工具等方面投入不足,主要依靠传统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对劳动者的体力劳动能力依赖性非常强。在一部分劳动力“进城”的条件下,要维持并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对现有的人力资源队伍进行开发,以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是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这是确保人力资源开发有效、有序进行的基础条件。为确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效,首先应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建设,具体应包括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结构建设、组织机制建设等内容,确保有专门的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及人员以及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其次,在组织建设基础上分析研究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作出适合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需求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最后,根据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制定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计划并加以实施,确保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人力资源储备。


  二是要处理好传统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衔接问题,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民族地区人们受传统民族教育的影响非常大,而从目前世界、国家、地区发展的形势来看,传统的民族教育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所以必须引入现代教育。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以及民族地区有其特殊性,又不能简单把其他地区的现代教育照搬到民族地区。因此,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引入现代教育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的民族教育,而是把民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想结合,以促进民族地区现代人才的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的发展要求;其次,要让民族地区的人们充分认识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教育的发展;再次,在教育形式上,要改变传统的民族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不平等限制,根据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口分布等各方面条件,尽可能多的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都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最后,在教育内容上,要找到现代教育与传统民族教育的结合点,让少数民族群众既能够接触到现代教育,又能够把现代教育的相关内容转化到民族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例如在设计教材、案例时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阐述,增加少数民族群众对于现代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接受程度。


  三是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并尽可能地集中人力资源开发重点项目。针对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的背景下,首先,应充分理解国家相关政策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殊扶持和照顾,用活、用好这些政策以保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在理论上的充分依据;其次,地方政府要真正认识到基础教育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采取一切手段保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最后,要让民族地区的群众正确认识到基础教育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同时,应借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对民族地区的人口分布进行合理规划,以适应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其次,对于暂时不能将人口聚集的地区,应由政府牵头组织一些交通工具,尽量将人力资源集中起来;最后,应在集中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设计,以确保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项目达到预期效果。


  四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基础教育让人们掌握了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后,只有让人们接受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们真正拥有劳动技能。


  首先,政府可以在开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依据生产季节在相应农业生产开展之前对人们的相应知识和技术进行培训,在播种前对播种知识和技术进行培训,在施肥期到达之前对施肥知识和技术进行培训,以达到良好效果;其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吸引各方面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以及真才实学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充实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最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确保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效性。


  五是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而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此问题,可以基层组织为单位引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以此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对体力劳动的依赖性,从而提升现有人力资源队伍的素质,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总第387期) 作者:王丽丹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释


  ①以上数据来源于《凉山统计年鉴2011》。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