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面神经麻痹重症早期行神经减压术利于恢复
贝尔面神经麻痹也称贝尔面瘫(Bell Palsy),又称特发性面瘫,简称称面瘫,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根据面神经麻痹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病损在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为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称为中枢性或核上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称为周围性(即核性或核下性)面神经麻痹。
由局部损伤或炎症所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以及单纯性面神经损害所造成的麻痹称为贝尔氏(Bells)麻痹。贝尔氏麻痹是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不伴有明显的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突然,发病前一般无先兆症状,常在晨起时发现有面瘫症状,多单侧发生,个别为双侧发生。
近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王林主任为一位贝尔面神经麻痹患者成功手术。患者左侧贝尔面神经麻痹2个月,药物治疗及中医针灸一直没有好转,经熟人介绍来到航空总医院就医,无法抬眉,眼睑闭合不全,鼓腮漏气。王林主任经检查确诊贝尔氏(Bells)麻痹,行面神减压术,手术很顺利,术中发现面神经水肿明显,术中减压充分,术后予以预防感染、脱水、扩血管、激术、营养神经等治疗,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切口愈合良好,已出院。出院后遵医嘱继续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
贝尔面神经麻痹在脑神经疾病中较为多见,青壮年多发,部分病人发病前数日有同侧下颌角、耳内、乳突区痛疼。发病前常有面部受凉、受风吹等诱因,多数病人于晨起洗漱时突然发现面颊动作不灵或歪斜,表情不自如,前额纹消失,眼裂开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等。早期病理改变主要为面神经水肿和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在茎乳孔内和面神经管内最明显,严重者可表现为轴索变性。发病可能与面神经管解剖结构有关,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如果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当面神经因炎症发生水肿时营养神经的血管受到挤压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或受阻,面神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发生功能障碍。
贝尔面瘫发病的外在原因未明。有人根据其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及轴空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推测可能因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多数人认为,贝尔麻痹可能与病毒有关,如:带状疱疹病毒、I型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病毒、柯萨奇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也有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反应,机体免疫力降低、一过性免疫缺陷、自体免疫反应等引起。
贝尔面瘫发病后进展迅速,可于数小时内或1-2日内达到面瘫最大程度。而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如果病变在乳突孔附近,表现为完全性面瘫;如果病变部位更高,在鼓索与镫骨肌之间,除完全性面瘫外,可有味觉异常或丧失以及涎腺分泌障碍。如果波及支配镫骨肌的神经分支,可出现听觉过敏。病变波及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疱疹,并有耳廓及外耳道感觉迟钝及剧痛。如果病变波及经过膝状神经节岩大神经,还可出现泪腺分泌障碍。如果病变在脑桥与膝状神经节之间,感觉与分泌功能障碍一般较轻。如果波及听神经,可有耳鸣眩晕。
早期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后期治疗在于促进神经机能恢复。早期首选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扩血管药物、激素类药物、脱水剂、维生素B类药物以及神经营养药等,如果治疗一周后没有明显改善,或症状逐渐加重,应抓紧时间进行面部肌电图检查,最佳检查时间是面瘫后21天左右。如果症状特别重,1-2周也可做面部肌电图检查,根据面部损伤程度,面瘫一周内面神经变性超过90%以上者,通过药物治疗完全恢复的可能性较小,建议早期手术才能有利于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完全性面瘫面神经电图和面神经兴奋实验提示为不可逆病变者,应及时早期做面神经减压术,在1-3月内行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达85%以上。发展到晚期,神经可能会受到严重损伤,手术往往效果不佳,恢复较慢。(东方红星 文/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