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脑瘫不会走路,还能治好吗?
小儿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常见类型有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等,其中,痉挛型脑瘫占脑瘫的 60%以上,多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致的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
近期,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二科王世杰主任应用微创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一位痉挛型脑瘫患者曹***成功手术。患者为外地男孩,三年前发现孩子行为异常,三岁不会走路,站立困难,认为腿部问题,在多家医院就医治疗仍然不会走路,后来在一家较大医院检查后医生确诊脑瘫后遗症。因药物治疗无效,用中医针灸治疗半年未见好转。大人提着孩子站立脚无法放平、踮脚,不会行走。2018年9月经熟人介绍来到玉泉医院就医,王世杰主任经检查确诊为痉挛型脑瘫,建议手术治疗,解除肢体痉挛。术后孩子的脚走路放平了,不踮脚了,经过2个月康复训练,能跑、跳等日常活动,家人非常高兴!2018年11月15日患者家人发来《感谢信》说:“首先十分感谢王世杰主任及医护人员!王主任用精湛的医术为孩子治病,手术后孩子的脚能放平,不久就能走路了,不踮脚了,康复训练2个月,跑、跳等活动已经都没问题啦!”
如何早期发现小儿脑瘫?
脑瘫可由产前、产时和产后各种原因引起。产前指从妊娠到分娩开始,产时指从分娩开始到婴儿娩出,产后指从分娩后到产后2.5~3年。绝大多数脑瘫发生于产中。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小儿脑瘫表现各种各样,脑瘫婴儿前半期,约6个月以内为早期,多见一些症状: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2.身体发硬;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4.头围异常;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6.固定姿势;7.不会笑;8.手握拳或拇指内收不能张开。
脑病损后常引起身体功能障碍
脑部病损的位置决定脑瘫的临床类型,如大脑皮质损伤一般可引起痉挛或缺乏运动的随意起始,多数损害并不限于脑部支配的某一块肌肉的区域,受累范围比较广,大脑所支配的整个身体部分都会受累,这就是导致整个肢体都有不同程度受累,常见类型有单瘫、偏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等,表现在:
1、运动功能障碍。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姿势异常、稳定性差。头部3个月仍不能竖直,习惯于偏向一侧,左右前后摇晃,不易将拳头掰开。
3、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 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 1/4。
4、语言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状。
5、视听觉障碍。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口面功能障碍。牙齿质地疏松、易折,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等。
痉挛型脑瘫适合手术治疗
痉挛型脑瘫的病变部位在大脑皮层及锥体系,临床表现是肌肉痉挛、僵硬。痉挛是造成脑瘫患儿运动发育迟缓、运动姿势异常的重要因素,影响患儿正常运动功能,严重者丧失肢体活动能力。由于大脑的损害,对下级神经(脊髓和周围神经)的抑制作用减低或消失,造成下级神经过度兴奋,引起肌肉痉挛。上肢的主要表现为屈肘、屈腕、拇指内收以及其他手指屈曲伸不直。下肢的主要表现为双腿交叉(剪刀步),屈髋(翘屁股)、屈膝(腿伸不直)、脚跟不能着地、足内翻、足趾屈曲或上翘等,最适合手术治疗。
手术分为针对大脑、小脑、脊髓的中枢手术方式和针对脊神经和四肢周围神经的周围手术方式。中枢手术方式中的立体定向脑细胞核损毁术、脑刺激术、脑移植术等由于效果不稳定且价格昂贵,在临床上基本不采用。周围手术方式中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周围神经缩窄术是目前治疗脑瘫的主要手术方法,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多用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脑瘫肢体痉挛,手术创伤小,没有术后并发症。 (东方红星 文/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