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骑电动车外出头部要保暖,谨防发生面瘫
面瘫学名为面神经炎,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青壮年、老人,即使刚出生的孩子也有可能患上面瘫。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秋冬季发病较多。冬天发病率高主要是由于天气寒冷,寒风刺激面部受凉后免疫力下降感染病毒所致。气候变化越大,发生面瘫的人就越多,没有性别、年龄的差异。
近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王林主任为一位面瘫患者成功手术。术中发现面神经水肿明显,术中减压充分,术后予以脱水、扩血管、营养神经及康复锻炼等治疗,已康复出院。患者***,男,42岁,门头沟人,个体商贩。据患者说,一个月前的一天早晨骑着电动车去门头沟西部山里收山货,刚出门感觉天有些凉还不算太冷,为了便于跟村民交流,一般不带头盔,可到了山里才感觉冷,稍一加速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在山里转了一天,为了驱寒还喝了酒,返回时借着酒热也没感觉冷,加速行驶,到了家里才感觉脸上火辣辣的痛。第二天早晨起来洗脸刷牙,发现嘴歪了,嘴唇合不拢,眼睛也不正,面部无表情,揉了揉也没啥感觉。到附近的医院就医,医生说是面瘫,药物治疗一周有好转。又去了一趟山里,回来后面瘫又加重了,吃药打针没好,就去中医针灸,大约2周还是没好。朋友介绍来到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就医。王林主任检查后确诊重度面神经炎,面神经管水肿严重,随后行面神经管减压术,术后经康复治疗,患者面部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临床以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发病多见。
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病灶同侧出现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遭受风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多见。
面神经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纤维。运动纤维起自位于桥脑尾端腹外侧的面神经核,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面肌以及耳部肌、枕肌、颈阔肌等。味觉纤维起自膝状神经节,支配舌前2/3的味觉。少数感觉纤维传递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的一部分皮肤、泪腺、唾液腺和口腔的一部分粘膜的一般感觉。副交感纤维起自上泌涎核,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的分泌。
面神经控制面部各器官活动,如眨眼、闭眼、微笑、皱眉、流泪、流涎、张开鼻孔和抬高眉毛,还支配了中耳的镫骨肌肉,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如果面神经出现麻痹,则会出现一侧面部下垂,面神经无法支配单侧的面部活动。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因为无法闭合眼睛,可导致角膜炎、角膜溃疡等并发症。
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保守治疗有: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物理疗法、中医中药、针灸等治疗,但在急性期(发病1-2周)不宜用强刺激如针灸等治疗,早期针灸治疗可能引发并发症,应待急性期后可以采用针灸治疗。手术治疗应根据面部损伤程度,损伤后6天内90%以上不需要手术,主要药物治疗。一些完全性面瘫、重度面瘫,面神经电图和面神经兴奋实验提示不可逆者,应在早期做面神经减压术。在1-3月内行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达85%以上,6-12个月内行面神经减压术,仍有一定的疗效。面瘫拖延时间过长或治疗方法不当导致面神经重度损伤,可出现永久性面瘫,这时面神经减压术无效,必要时可做神经移植术。 (东方红星 文/李烈)
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咨询电话:1531144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