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佛像的时代特征 断代

时间:2016-03-09  【转载】       阅读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出现了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三论宗等几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  


    (一) 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  


    (三)北齐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萨像特征  


    1.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但不外飘。  


    2.帔帛下垂交叉处多不再用环,而是发展成一个饰物,裙褶处细密流畅。 


    (四)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2各个朝代的佛像都有什么特点 


    (五)隋朝雕像特征  


    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征  


    佛像 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  


    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七)宋辽金时期雕像特征  


    宋辽金时代佛像具有浓厚得人间烟火气息。写实性较强。这时期石雕衰落,木雕则异军突起,尤其木雕观音最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辽代佛像特征  


    佛像肉髻较为低平,螺发中央多有髻珠。   


    1.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  


    2.菩萨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  


    3.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圆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上的铺布中间呈半圆形,两侧下垂呈三角形,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  


    看造像特征以断代  


  各时代的佛像有各时代的造像特征。这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例如1989年1月,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光,头顶有肉髻,双眼微睁,两耳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相,左手拳执,结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绕于手腕,垂于足前,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了。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一尊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组成:华盖、背光和头光、置于狮子莲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小巧玲珑,工艺精湛。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结跏跌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4足方座。有的头攮 项光,有的身后有背光,皆尖,周围作有火焰纹。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为1至2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铭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皆戴“”形帽。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投资和收藏者中很多是由于喜欢中国古老文化、怀旧或者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活空间营造一个既宁静致远又极有生活品位的氛围兼故投资、升值,对专业知识相对较缺乏。而目前,市场上有一些很不规范的厂商会以其他硬木冒充黄花梨,那么,对于普通的投资和收藏者而言,甄别材料的优劣是最关键的。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