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母怎样在婴幼儿期保护孩子脊柱健康
近年来,由于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孩子的学习和升学方面,很少关注儿童脊柱的生理特点,儿童脊柱出现的小问题常常被忽视。有些孩子的脊柱变形在幼儿期就已经发生了,而护理不当也是引发脊柱侧弯原因之一。孩子的脊柱发育像孩子成长一样,也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新生儿的脊柱很柔软,脊柱每个生理弯曲形成的时期,都是宝宝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
脊柱自然弯曲形成期有哪些变化?
脊椎是承受人全身重量的重要骨骼。人在坐下和行走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脊柱会自然呈现3个弯曲。第一个生理曲度形成在孩子一岁之前,是脊柱发展最快的时期。新生儿的脊柱非常软,几乎是平直的。从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宝宝会慢慢出现抬头的动作,从而使肌肉得到强化,这个时候脊柱也开始形成第一个生理曲度—颈椎前凸。第二个生理曲度形成在宝宝六个月大时,脊柱形成胸椎后凸。这时候,宝宝不用支撑就能单独坐着。第三个生理曲度形成在宝宝一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学习走路,脊柱会形成腰椎前凸。
孩子的运动锻炼要遵循生长发育规律
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等都和孩子的骨骼、肌肉发育情况密切相关。如果过早地让孩子学走路,会由于孩子的下肢以及腰背部的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完善,还不足以支撑身体的重量,容易形成“X”型、或者“O”型腿,严重的还会造成疲劳性骨折。虽然宝宝在一岁以内就会出现这3个生理曲度,但一直要到孩子六七岁时,孩子的脊柱弯曲才会彻底固定。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脊柱科主任王宇博士认为,在生理曲度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家长一定要为宝宝做好完整的支撑,以免意外发生,对孩子的脊柱造成损伤。家长抱着三个月大的宝宝的时候,不必紧紧护着头部了。半岁以前的宝宝,如果没有有力的支撑,不要让他单独坐。因为这时宝宝的胸椎还没有完全强化,强迫宝宝提前形成弯曲,容易造成孩子身子前倾的习惯,严重的日后会造成驼背,影响宝宝的站姿仪态。同时,孩子的日常护理也要适合孩子的生理特点,不然会适得其反。
刚出生-3个月的宝宝襁褓不要太紧
孩子出生以后,打襁褓可以给宝宝以安全感,让他有重新回到子宫里的感觉,睡觉也睡得踏实。有的家长把孩子像粽子一样包裹得很严实,这对于刚刚出生的孩子发育不利。捆得太紧,会限制宝宝胸部的活动,影响肺和横膈膜的活动和功能,使肺部抵抗力降低,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增加,同时也会压迫腹部,影响胃和肠道的蠕动,使消化功能降低,影响食欲,使宝宝经常发生溢奶、吐奶。襁褓的下部捆得太紧,就会限制腿部的活动空间。有些家长把孩子的腿也拉直捆上,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骨骼肌肉的生长,同时由于太紧,孩子的运动中枢脊柱失去了活动的锻炼,会对以后脊柱的健康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还可能会引起新生儿髋关节脱位,影响髋臼的发育。因此,包裹襁褓要松紧适当。
4-7个月刚会坐的孩子不要坐太久
孩子从会抬头翻身到会坐起来,刚能坐了起来时,孩子脊柱的生理曲度也还没有完备,宝宝的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容易弯曲变形。而且宝宝体内起固定骨关节作用的韧带、肌肉还比较薄弱。过早坐着或坐的时间过长,无形中就增加了脊柱的压力,有可能会伤害到宝宝的脊柱,引起脊柱侧弯或驼背。
不会走不要学跑,不宜太早太多使用学步车
孩子从抬起来一条腿到扶着东西会站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学走路了,为了加快学步购买学步车,不该走的时候强迫走。岂不知,宝宝过早、过多使用学步车,不仅不能促进发育,还可能造成骨骼畸形。由于学步车的坐垫较高,宝宝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前行时基本是用脚尖用力,这样容易造成宝宝的足关节变形,脚后跟外翻,导致扁平足。而且由于宝宝骨骼中的钙含量较少,胶质较多,骨骼较软,过早、过多地使用学步车,容易出现“X”或“O”型腿。
孩子光脚学步好处多,不宜过早穿鞋
在生理上,脚部皮肤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十分丰富,且密布神经末梢感受器。当遇到外部刺激,能通过中枢神经的反馈作用,发挥和调节包括大脑在内的器官功能。让孩子光脚走路,对孩子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即能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又方便孩子更好走路。
初学走路的孩子需要锻炼平衡能力,而光脚走路时,脚部的触觉敏感,更容易让孩子获得最清晰的触觉感知,帮助孩子掌握平衡和发现身体的重心。同时,孩子光脚走路抓地更稳,能强化足部的运动机能。研究发现,农村不穿鞋乱跑的孩子长大以后患有扁平足的很少,欧美长大的孩子跟经常不穿鞋的印巴孩子相比,扁平足的概率更高。专家认为,孩子过早穿鞋子易导致足弓塌陷。 (东方红星 文/李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脊柱健康中心 脊柱矫正 咨询电话:15311449806